現代主義最后的巨匠作品成為了世界地標
據香港文報報道,本香港股信國際知名美國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前一天去世,享年102歲。 裴被稱為“最后的現代主義建筑師”,設計強調光與空之間的感覺,融入建筑物所在的環境,多年的作品遍布世界,巴黎盧浮宮、香港銀樓等盧浮宮的金字塔是他最熟悉的
在佩先生的三子貝禮上,前幾天凌晨佩先生在紐約曼哈頓的公寓去世,但沒有提到正確的死因。 裴上個月在美國獲得終身獎時,沒有自己獲獎,是次子裴建中領的,但到上個月末過102歲生日時,身體沒有生病。
蘇州望族在港口度過了童年
裴銘來自蘇州望族,1917年出生于廣州,第二年舉家遷往香港,小時候在香港和上海度過。 裴于1935年留學美國,1940年獲得麻省理工大學建筑學士學位,之后在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師承包浩斯學派巨匠格洛比烏斯于1946年畢業后就職于紐約建筑商,1955年自立。
1964年,當時寂寞無名的佩伊打敗了路易斯坎、旺德羅等知名建筑師,被邀請在波士頓建設肯尼迪圖書館,成為他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肯尼迪的遺孀積琪蓮記得貝聿銘追求美感,兩人后來更成為朋友。 裴其后陸續設計達拉斯音樂廳和華盛頓國立美術館東館等,提高了知名度。
說到裴銘最具象征性的作品,必須數到盧浮宮的金字塔。 1983年,貝爾佩受到法國當時總統米切爾的邀請,設計中用玻璃和金屬建造的金字塔,作為盧浮宮的主入口,大膽的設計引起了文化界和媒體的激烈爭論,文化入侵、設計奇怪等聲音不斷。
作品強調光線空間結合
裴坦白說,玻璃金字塔是他事業中最困難的工作,設計的目的是建設現代空之間的盧浮宮,并保存盧浮宮現有的建筑。 “我知道時代變了,人類正在進化,但我不想忘記出發點。 一座建筑物需要根來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金字塔終于在1989年3月完成,之后站了30年,至今仍是巴黎的主要地標。
裴的作品多為公共和文化建筑,風格是典型的現代主義,充分利用鋼材、混凝土、玻璃、石材,設計風格簡潔整齊,強調光與空的結合,“以光為設計”是他的格言 貝聿銘表示,作品在人與人之間空,以及在能鼓勵人的生命中的成果越來越多。 裴離開了1990年成立的建筑師事務所,但發表了包括2008年開幕的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在內的新作。
1983年獲得建筑界諾獎
佩伊在一生中獲得了無數獎項,包括1983年獲得了被稱為“建筑界諾獎”的普利茲克獎,當時以10萬美元(約78.5萬港元)的獎金為項目,幫助中國建筑師去美國留學。 另外,貝爾佩于1992年被授予美國民間最高榮譽總統的自由勛章,1993年被米特龍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勛章。
■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
全天候滾動播放最新的財經信息和視頻,越來越多的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備受關注( finance )。
標題:【熱門】別了大師貝聿銘經典傳世 中銀大廈成為香港地標
地址:http://m.swled.com.cn/gg/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