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據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fibv)最新統計,2004年底我國大陸在倫敦、紐約、nasdaq三個市場的上市企業為24家,在香港、新加坡上市的130多個。在 “會診”中國股市時,兩會代表指出,上市企業好比股市上的“基石”,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南順姬等八位人大代表在建議中指出,四年來的股市下跌與宏觀經濟高速增長形成了鮮明反差,也嚴重影響了我國擴大直接融資規模的目標,導致我國資本市場出現了嚴重的外包現象。
截至2004年12月31日,我國在國外上市企業的流通市值達到22098億元人民幣,而同期滬深市場的流通總市值不到12000億元。再加上外商在中國投資的公司或其母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國外上市公司,實際上我國資本市場服務已經外包到了國外。相對于滬深兩市可謂冰山火海,中國公司國外上市后來居上,這股國外上市軍團令國內股市相形見絀……專家指出,優秀上市資源外流問題需要高度關注。如果好的公司都流向國外,對于國內資本市場來講后果是很嚴重的。中國資本市場要快速發展,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更加多的好公司在國內上市,讓投資者能得到充分的回報。現在國內市場大藍籌的比例還太少,只有大藍籌的比例大幅提高,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才有根基。如果好的大公司都去國外上市,國內證券市場可能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市場頹勢就更難扭轉…… [發表評論]
什么原因驅使公司境外上市呢?近期研究指出:一是追求更好的企業治理評價。企業治理已成為影響公司估值的重要因素,公司通過境外上市,將自己“捆綁”在一個法制更健全、企業治理要求更嚴格的市場,使自己與境內上市企業區別開來,以獲得投資者更高的評價和估值。二是避開國內市場的隱形價錢。公司發行上市的價錢包括直接支付的經濟價錢和間接的隱形價錢,在一個不發達的證券市場中,大量隱形價錢存在,使公司的實際價錢高于名義價錢,這也促使公司到境外上市。三是市場競爭的驅動。全球首要證券交易所如倫敦、香港、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等都實行了企業化改制,企業的逐利性使交易所在全球范圍內競爭上市資源,公司通過比較更加愿意選擇到條件合適的市場上市……
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公司國外新上市(ipo)的數量為48家,籌資金額約70億美元;2004年的數量為84家,籌資金額111.51美元。在國外新上市數量方面,2004年比2003年增長了75%;在籌資額方面,2004年比2003年增長了59%。海外的投資者與外資的投資銀行也都迫不及待地關注來自中國的上市企業,希望從中找到更好的投資或者業務機會。而反觀國內證券市場,2004年深滬兩市發行的98只新股共募資353.46億元,約42.7億美金,創下1997年以來首發募資額的最低點,而同期國外ipo的中國公司數量為84家,籌集資金111.5億美金,募集資金量約為國內的3倍。總體上,2004年延續了2003年國際資本市場上刮起的“紅色旋風”,海外投資者在看好中國經濟的并且,也更加關注國外上市的中國企業。這些公司是中國最優秀、最活躍與最有潛質企業的代表,投資這些企業便可以間接分享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成果,因為此很多中國公司成為國外資本市場的“寵兒”。但是,回首2004年國內公司國外上市之路,我們可以看到,在鮮花與掌聲的背后,也有一點隱憂與不安……
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全國政協委員朱從玖說:從各國的共同情況來看,現期積累的如社保、商業保險、公司年金等各類養老保障資金必需要有一個適當的穩定收益,而且風險還不能太大。這就必需要有一個高效的資本市場。他強調,如果我們的好公司都去國外上市,機構資金都去國外的資本市場投資,養老保障資金的增值首要依賴于一個非人民幣的國外資本市場,這其中包含的風險就太大了。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總裁孫丕恕表示,股市的核心是上市企業質量問題,上市企業質量不行,股市快速發展無望。一方面,國內上市企業質量堪憂,誠信度差,企業治理結構不完整,受“莊家”操縱、企業年報造假、企業高管卷款失蹤等“怪事”屢屢發生,投資者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另一方面,由于市場行情不好,現在不少優秀大型公司競相到國外上市,造成國內市場上市企業結構得不到應有改善。吉林省代表團八位代表指出,股市的下跌不僅僅關系到中國數以億計人群的福祉,更關系到金融市場的穩定,甚至關系到黨和政府的信用,關系到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
盡管2004年國內首發上市的企業數量大于國外新上市中國企業數量,但是中國企業國外新上市募集的資金量遠遠大于國內(近3倍)。這證明在國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大多為大型公司,募集的資金量較大。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出:大型中國公司更傾向于到國外上市。這與國資委的支持態度、國外資本市場巨大的資金存量以及國內證券市場的低迷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盡管市場經濟已推行多年,但中央公司仍帶有濃重的計劃經濟色彩。將中央公司(涉及國家安全的除外)推向市場、特別是國外資本市場,既能放飛又能比較有效掌控、收放自如,對國資委來說,需要相當的智慧和妙招。于是,不論在內地還是國外上市、以紅籌還是h股形式上市,不僅有經濟的考量,還有政治的考量。為比較有效掌控國外上市的中央公司,國資委通常傾向于盤子大的以紅籌形式,盤子小的以h股形式。因為h股上市企業的國內法人股不流通,國資委可省心多個。如彩虹集團,身處競爭性領域且盤子不大,讓其率先整體國外上市,國資委能改則改、能快則快、能放則放的思路可見一斑。畢竟,要管好180余家央企,國資委是有心無力。彩虹人士說,集團企業是國資委直屬獨資公司,原來按國家人事部規定曾設有董事會,后董事長落馬,又逢換屆,董事會被行政辦公會取代,未來是否設立董事會也不太容易說,取決于國資委……
近期中國內地企業丑聞成因既有交叉共性,又有類別特征。中航油事情與中儲棉事情呈現交叉共性,四川長虹事情又可與中航油事情歸于一類。它們均系國資控股上市企業,一個在境外上市一個在境內上市;它們均在境外市場豪賭企業資產一敗涂地,一個押寶石油衍生產品,一個下注國外經銷商;它們均充當了追求部門與地方好處的急先鋒,與市場壟斷地位升級和gdp政績獲取密切相關……最后,它們共同終結了一種表面上“公司家明星”在前臺行走,實際上由好處集團所支撐的“公司家人治神話”。2004年11月30日,中航油新加坡企業(簡稱中航油)發布公告承認,因進行投機性石油衍生產品交易失敗,虧損5.5億美元。丑聞隨即引起了境外上市中國國資控股企業公共信服力危機。國際輿論一致指稱中航油巨虧事情是繼1995年里森搞垮巴林銀行以來,新加坡爆發的最大金融丑聞……
如果說服國際投行支持國有銀行國外上市,對方的條件將只有一個:由政府對國有銀行作出某一種擔保。而通過政府信譽擔保銀行上市,且不說圈來的錢可能只是注入到無底洞中打了水漂,以后政府想從其中抽身而去更為艱難,那將是一個無期之約。我們用難以估算的代價,獲得屈指可數的資本,然后做一個未來收益極不明確的買賣。對于中國經濟改革來說,這究竟是災難還是福音?如是,還不如由政府出面到國際市場上發債券,畢竟通過明碼標價可以確定自己的價錢與收益。不能忽視的另一個事實是,股改可以完成表面上的改制卻不能在短期內改出銀行新的贏利模式,甚至不能改掉銀行體系中吞噬國民財富的黑洞。一位資產管理企業的朋友告訴筆者,目前解決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的漏洞太大,其間的巨大好處完全有可能吸引部分人鋌而走險,把制造不良資產當成是牟取個體財富的捷徑,國有商業銀行正在從恃寵而驕“進化”為恃寵而糜……
優秀公司國外上市給國外市場帶來巨大貢獻的并且,也給國外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據統計,在香港上市的109家h股公司中,公布2003年年度分紅的就有62家,分紅比率高達57%。與之形成針對的是,2003年,在內地超過1200家上市企業中,最近3年連續派發現金紅利的只有244家。2004年在所有如期披露半年報的上市企業中,公布擬派發現金紅利預案的僅26家,只占所有上市企業的1.89%。同樣是中國內地公司,在海內和國外的市場貢獻卻有如此大的差異。難道“南橘北枳”也適用于資本市場?拆析以為,國內欠缺了多個資本市場應有的機制和功能,如兼并收購等,公司管理層的激勵機制也不到位。健康的資本市場應該讓公司能夠高效地融到資金,實現價值增長,并讓股民分享價值增長的成果,各方的好處是盡可能一致的。而內地的資本市場上,上市股票價值和法人股價值的關系也并不大,個體無法在股市上以正常途徑實現好處,不用心實現價值增長。并且,在監管方面,境外的監管者只是制定規則并監督,并不直接插手市場……
紐約證交所、納斯達克證交所和倫敦證交所均位居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列,這三大證交所對中國公司國外上市的爭奪,目前正進入貼身競爭階段。紐交所表示,紐交所的北京辦事處將向中國企業提供怎么滿足新的監管要求、怎么符合新聞披露規定等服務,并且協調國際大投行、會計與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在曠日持久的上市歷程中為中國企業提供不間斷服務。三大證交所搶單中國公司國外上市,對中國公司將產生那些影響,巴曙松認為,從整個金融資源的運行看,公司完成上市掛牌、成功地籌集到首次公開發行的資金,只能看作是整個上市過程的起點,因為在上市以后,持續的新聞披露要求、監管者的監管、市場中介和投資者的約束等,都會給公司形成多方面的壓力……
“a+h”發行方法不僅僅是一次發行方法的革新,其定價方法對市場的影響巨大。尤其是一旦采取境內外同價發行,無疑將促使a股價錢與境外價錢強行接軌,對a股市場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中國證券市場是在股權割裂導致的高價值中樞的基礎上快速發展起來的,不論配股還是增發都是以這個市場價值中樞為標準的,要想實現與國際接軌,前提應當是全流通;并且,在人民幣無法自由兌換的環境下,境內外投資者無法自由進出不同的市場,無法在兩個市場實現套利,價錢差異是必然存在的,而實現價錢的國際接軌必然要以不同市場之間的資金可自由流動為前提。因為此,在兩個價錢基礎存在巨大差異的市場中,以相同的價錢發行同一只股票,其定價過程不太容易不使人為因素的存在,其結果是要么傷害其中一方的投資者,要么犧牲發行人的好處,其結果顯然不是真正的國際化……
作為世界少有的頂尖投資大師之一, 羅杰斯堅持說對中國股市堅定看好。現實的情況卻是——中國內地高質量大型公司熱衷于國外上市、qdii如箭在弦,在3到5年之后,很可能催生一個龐大的國外上市公司群落,上市融資規模極可能超過國內上市企業的市值。中國國內的官辦資本市場就可能邊緣化。如果中國證券市場改革不能迅速取得根本性的突破,股指將繼續下滑,無疑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境外上市,在此消彼漲的過程中,官辦資本市場甚至可能因沒有能力吸引迅速成長的中國企業,而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的棄兒。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無疑需要一個充分競爭的、比較有效率的資本市場,企業可以選擇上市地,但是政府必需為資本市場的健康快速發展做出努力,誰又能預料中國企業的競相境外上市會帶來什么……
標題:【熱門】中國企業國外上市析
地址:http://m.swled.com.cn/gphq/736.html